2020年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侧记
来源:北京法院网
北京法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扭住痛点堵点,补足短板弱项,以更加积极的作为,提升审判质量和效率,着力打造优质司法名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名片一:执法办案加速度
2020年,全市三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66710件,其中知识产权民事案件42330件;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4380件。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6973件,其中知识产权民事案件42983件;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3990件。
在圆满完成结案任务的同时,审结了一批审理程序规范、裁判结果精准、社会效果良好的精品案件。例如,妥善审理了红牛公司与天丝集团“红牛”商标权属案等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大疑难案件,提升了北京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形象,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参与权、话语权、主动权;明确体现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的体育赛事节目视频可以构成作品予以保护,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善恶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西城法院稳妥审理涉“老字号”知识产权案件,加大对恶意注册并使用老字号行为的赔偿力度,为“老字号”企业生产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司法服务;海淀法院公开宣判擅自提供《平凡的世界》有声读物被诉侵害著作权案,按照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进行判赔,体现了对原创作品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名片二:惩治侵权有力度
坚持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市场价值导向,努力实现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与知识产权价值贡献相匹配,切实保障权利人获得充分赔偿。
在2020年市高院向北京市人大报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时提到:北京法院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判决的平均赔偿数额较此前五年有明显上升,其中,商标案件的平均判赔数额从2015年的118526元增加到2020年的417823元;专利案件从428056元增加到619078元;著作权案件从25443元增加到39645元;不正当竞争案件从434624元增加到846845元。市高级法院在炎黄盈动公司诉亚马逊通公司等侵害商标权案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赔偿经济损失7646万元。在依法制裁民事侵权行为的同时,依法严惩侵害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全市法院全年共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63件,审结171件,有效发挥了刑罚惩治和震慑知识产权犯罪的功能。针对各界反映较多的知识产权案件“赔偿低”、赔偿标准不统一问题,市高院于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对外发布《关于侵害知识产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确定损害赔偿的指导意见及法定赔偿的裁判标准》,对赔偿问题作出明确指引。
名片三:统一裁判标尺度
市高院于2020年针对知识产权审判中的疑难问题面向全市三级法院举行了2次线下专题培训和二十余次线上培训;针对个案出台参考问答,定期发布典型案例,举办版权沙龙,畅通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沟通渠道;严格落实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和类案检索工作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针对发改案件开展调研分析并完成发改报告,供下级法院参考借鉴;近年来结合类型化案件制定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审理指南为下级法院提供指引,组织全市调研骨干完成了《侵害商业秘密案件调研报告》《关于标准必要专利司法保护问题的调研报告》等多项专题调研,评选并发布优秀裁判文书,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2020年11月揭晓的第四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评选及第二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北京法院报送的裁判文书获得特等奖1篇、一等奖5篇,二等奖6篇,报送的调研成果获得特等奖一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篇,市高院民三庭获得优秀组织奖,所获奖项位居全国法院前列;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和各基层法院则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对影视行业、游戏行业、互联网领域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行系统调研,努力实现“同案同判”。
名片四:深化改革立制度
“线上+线下”的智能化审判应用
借助移动微法院、云法庭等开展线上立案、线上送达、线上开庭,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市高院民三庭运用裁判文书自动生成软件和文书智能校对软件,借力科技压缩文书撰写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成“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实现作品侵权取证、诉讼认证“一站式”流程,提高了电子证据证明力;该院还研发了“虚拟法庭舱”,可将法官所处的任意环境更换为含国徽的法庭背景,降低了庭审对物理环境的依赖,解决了居家庭审、密集办公环境下的法庭需求。
“横向+纵向”的诉源治理机制
北京法院按照市高院党组提出的全市法院要一体推进诉源治理,建立统一工作机制,找准法院融入首都社会治理大格局的结合点,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激发诉源治理整体效能的工作要求,根据各院人员构成、案件类型等情况,采取多元调解模式,实现解纷主体扩容。朝阳法院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等行业调解组织开展涉KTV案件的调解,将纠纷化解于前端;海淀法院将类型化小额案件导入诉前调解程序,在搜狐和网易互诉案件中,促成双方构建企业间版权协调机制和通知绿色通道,提前化解双方的3000多个纠纷;丰台法院与区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合作,协调辖区内KTV经营者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及版权人进行沟通,就版权管理收费标准达成一致,避免大量成讼;北京互联网法院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促进了知识产权纠纷的诉源治理。
“快+慢”分道的繁简分流机制
以改革试点为引擎,优化诉讼组合和审判模式,开创更高紧密度、更好衔接度和更快流转度的案件繁简分流新格局。市高院推进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速审机制,推行“要素式裁判文书”实现“文书瘦身”,商标行政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间缩减了三分之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速裁团队,审理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民事二审案件及部分一审案件,通过简化裁判文书、改革审理方式等举措,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30天;发挥商标行政案件速审机制优势,通过集中送达、交换、排庭等方式确保案件审理的高效集约化,全年商标速审团队结案7703件,人均结案量达991.6件。2019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展“多元调解+速裁”,截至2020年12月31日,前端11个速裁法官团队结案共计49452件,占同期结案总数的72.59%;石景山法院针对知产案件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具体建议。
“法院+X”的技术调查官机制
推进技术调查官的共用共享,确保三级法院利用技术调查官破解技术疑点,扫清技术障碍。同时,探索由专业化人民陪审员、技术调查官、司法鉴定机构、专家辅助人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多方听取技术审查意见,确保技术调查官中立履职。全市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其中,发明专利一审案件审理效率在全球入评城市中位列第一。
名片五:服务群众增温度
一方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助推疫情防控期间审判工作有序开展,以法院干警的“多担当”“多作为”实现当事人的“少接触”“少跑腿”,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全年全市法院线上审理知识产权案件3万余件;北京互联网法院线上开庭率超过99%;海淀法院民五庭开展远程视频谈话、证据交换、开庭共计3350次,初步实现所有知识产权案件网络庭审全覆盖;丰台法院民四庭干警在周末自主加班全面摸排案件,对不适宜线上审理且符合线下开庭条件的案件,逐级上报后,在做好防疫措施的情况下安排开庭。此外,市高院与市知识产权局于7月23日在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联合设立了“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进一步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参与社会治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推送相关典型案例,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市高院民三庭针对审判实践中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标准、涉外案件诉讼难周期长、电子证据认定等群众关注的问题开展调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期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大案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召开“疫情防控期间非现场立案”“涉化学药品专利案件审理情况”“2019年度审判工作情况”等多场新闻发布会,选取武汉热干面百年老字号“蔡林记”商标纠纷案开展全媒体庭审直播活动,吸引了1500余万网友在线观看,传播知识产权法治理念;东城法院在“124”国家宪法日为辖区学校宣讲授课,积极延伸审判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