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7日讯(记者苏兰)7日上午,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等有关研究成果。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介绍,该报告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环境等4个方面,对全国及各省级区域2015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2010-2015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同时,从知识产权能力、绩效和环境等三个维度,对全球40个科技资源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较大的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报告显示,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国际排名进一步提高。
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指数以2010年为基期年份,设置2010年综合及创造、发展、保护、环境等各分项发展指数为100分,并对2010至2015年的全国数据进行测算。
经测算,2010年以来,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稳步上升,至2015年已达到187.35。
其中,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指数为164.83分;运用发展指数174.48分;保护发展指数达到211.75分,环境发展指数198.34分。这种趋势反映了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后,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发展阶段。
6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水平稳步提升,各项指数平稳增长。各类主要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数量较大幅度增长,创造结构不断优化;专利权利转让数量、专利和著作权的质押融资金额进一步提升,商标质权登记申请数量大幅增长;知识产权司法受理案件与专利行政执法案件数量有所上升,全国海关知识产权备案有效量稳步增长;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机构、人员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快速提高。
东部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增速放缓
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多年排名位居前列,这些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知识产权工作成熟度越来越高,各方面的规划性、协调性更好,已形成知识产权发展较好的良性循环,发展增速呈放缓趋势。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发展增速较快,从综合指数得分来看,近6年,中部的安徽、湖北两省年均增幅分别达5.32%和5.28%;西部的陕西,年均增幅达到4.60%。
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但发展依然不均衡
在国际比较方面,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4年,我国排名逐年上升,在40个样本国家中,排名从第19位快速跃升至第8位。2014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国际指数为55.38,较上一年增长1.19;但与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我国知识产权能力指数为64.94,稳居第3,与第二名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绩效指数得分达到50.20分,较上一年提升3.96分,排名第3位;环境指数得分42.32分,较上一年度提升0.49分,在样本国家中排名依旧处在第30位,排名位次极不均衡。知识产权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从报告中看,2014年,我国市场环境指数和文化环境指数得分分别比上一个年度提高0.57分和1.73分,同比增长仅1.76%和6.54%,增速仅能保持与样本国家得分的平均增速持平,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不甚明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较之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来说,贡献明显不足,环境建设结构有待调整,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亟待优化。
除《2015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外,本次发布会还就《迈向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基本问题研究(第1辑)》和《前沿技术领域专利竞争格局与趋势》2本图书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发布。
《迈向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基本问题研究(第1辑)》是知识产权强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的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同类主题中的第一本专著。该书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担任主编,汇集了2014年以来知识产权强国研究的主要成果,分理论篇、形势篇、任务篇和政策篇四部分集中探讨了知识产权强国的概念与特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国际国内形势、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等问题。该书的出版对继续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入研究,对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供有益参考。
自2008年起,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累计组织开展重大专利分析和预警研究项目七十余项。
从今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将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结集汇编,出版《前沿技术领域专利竞争格局和趋势》丛书,重点从专利分析预警项目成果中梳理提炼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专利竞争格局和动向,围绕产业关注的重点热点领域和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为产业界、科技界全面准确把握前沿领域专利竞争格局趋势并科学决策提供扎实的专利竞争情报支持。此次发布系列丛书的前两册涉及3D打印、微纳机电制造、智能交通、高性能处理器、植介入医疗器械、大集成电路制造、数字安防、工业机器人等二十余项领域,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若干重大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