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链出海

来源:链博会官网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上半年外贸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总值已逾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9%。近几年,从制造业传统高巨头到新兴科技独角兽,从传统领域到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掀起了一场“出海潮”。


供需双侧刺激,是企业新一轮出海浪潮的推动力。国内需求外溢和海外需求膨胀,刺激了企业开启出海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产业体系逐渐完善,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国内企业出现一定的产能外溢,国内市场需求已经不足以覆盖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水平。同时,海外市场增长迅猛。受益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东盟已经成为除了美国,欧盟以外,海外需求增长最为迅猛的市场。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2013年—2022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显著提升,从6.7%增长到11.4%,超过美国和欧盟的4.5%和4.2%。


国内供给实力的增强和一系列出口政策的支持,是企业出海的底气。《稳外贸稳外资税收政策指引》《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外贸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帮扶措施,激励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简单的商品出口贸易到供应链能力“走出去”。自1979年起,我国企业出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这个阶段,我国人口红利充分发挥,中国制造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重要的位置。低价取胜是这一阶段胜利的关键,也是我们出口贸易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体现。第二阶段是借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出口重点从前端的产品逐步到终端的渠道,海外渠道将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在一起,国内消费需求有了进一步释放的空间。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阶段,即企业产业链的全方位“走出去”。其一是产能出海,这也是产业链出海最为重要的体现。距离直接需求市场最近,生产活动的成本更低,是企业产能出海的主要目的。其二是品牌出海,窃以为,产能出海是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将自身的品牌效应扩展到世界范围,在融入世界产业链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品牌效应,这是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也是在其他地区产能能够进一步释放的关键,更是提升自身产品附加值率的关键。其三是商业模式出海,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产业链关联作用,其背后与制造业的细分产业紧密相连,同时商业模式的传播速度更快,依托的媒介更加多元,在传统产能和品牌出海的同时依托商业模式的出海,有助于企业打响知名度,在新兴市场建立更有优势的市场形象。


目前而言,制造,零售与服务“三叉戟”,是出海的主力军。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当前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制造业巨头的海外投入占比显著提升,美的海外收入超过40%,小米海外收入接近50%。零售方面,依托跨境电商前期打下的基础,为我国零售产业打开海外渠道创造了条件。而在软件方面,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华为,阿里,腾讯,中软国际等服务商借助IT项目将自身的服务业务拓展至全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


在当前形式下,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链“走出去”,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破除合规桎梏,是解开企业出海缰绳的前提。海外市场制度体系与我国不太一样,尤其以个人隐私保护为例,很容易让我国企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减少不同地区市场间的制度差异,在关键产业标准设计中突出中国声音,参与世界通行标准的制定,减少我国企业海外贸易的制度约束。


其二,“走出去”的同时融进去,才是企业出海落地生根的关键。我们的驻外机构可以对企业在海外的政商,法务,市场,营销等部门提供相应的帮助,协助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形成自身的采购链和供销链,现代产业集群的抱团取暖相较于企业单打独斗,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我国官方平台也可以对国际性贸易省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尤其是更加看重企业间产业链方面的合作,打造企业贸易撮合的平台。比如,今年11月底将开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外企业互动,搭建企业横向纵向合作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窃以为,企业产业链出海是大势所趋,是国内外供需两侧刺激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制度和平台两个方面对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的支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率,建立海外朋友圈,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


(作者:盘和林,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4-10-07 返回列表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港专公众号

中国贸促官微

中国贸促视频

公司总部地址
香港湾仔港湾道23号鹰君中心22字楼
电话: (852) 2828 4688
传真: (852) 2827 1018
电邮: patent@cpahkltd.com
     trademark@cpahkltd.com
    mail@cpahkltd.com

Copyright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