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合作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链博会不仅设置了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5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还以展带会、以会促展,举办了高规格高水平的专题论坛和配套活动。在绿色农业链展区,60余家企业展示了从“田园”到“餐桌”全链条;在绿色农业专题论坛上,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商协会代表、中外企业家等围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当前,我国正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推动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发展模式,引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时代农业革命,加快实现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


在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副秘书长宋聚国看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仅依靠自身成功解决了14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书写了亮眼的“绿色答卷”,而且在多个方面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加快转变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便是中国的贡献之一。宋聚国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6年下降,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达1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6%。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95%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此外,中国还坚定践行农业绿色发展承诺,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召开时,习近平主席专致贺信,呼吁各方携手合作推动粮食减损,为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宋聚国说,大会取得包括行动、机制、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十项减损共识,发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提出各国加强粮食减损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中国持续发展农业绿色贸易往来、保障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同样对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01至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79亿美元增至334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9.1%,进口额年均增长15.4%。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2361亿美元、出口983亿美元,稳居全球农产品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


“全球对农产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进口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中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国际多双边场合也提出了诸多关于保护森林土地、应对气候变化等的约定,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在这一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宋聚国说。


需要注意的是,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地区局势严峻、出口限制多样等因素,使得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越是形势复杂,越需凝心聚力;越是任务艰巨,越需携手奋进。”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宋聚国建议,应建设开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中国与世贸成员一道,争取尽早推动粮食安全公共储备等发展中成员广泛关注的议题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反对将粮食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减少非必要出口限制,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与此同时,深化绿色农业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也不可或缺。宋聚国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是保障粮食可持续供给的重要支撑。中国愿与各方在数字农业、农机装备、生物育种和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各环节上的绿色转型,共同建立起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


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还离不开多双边开放共享合作平台的打造。“应搭建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平台,分享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经验,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交流、对接;搭建投资和贸易合作平台,推动农业绿色投资,加强项目对接,促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贸易,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宋聚国建议。

2023-12-06 返回列表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港专公众号

中国贸促官微

中国贸促视频

公司总部地址
香港湾仔港湾道23号鹰君中心22字楼
电话: (852) 2828 4688
传真: (852) 2827 1018
电邮: patent@cpahkltd.com
     trademark@cpahkltd.com
    mail@cpahkltd.com

Copyright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