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论坛举行
来源:法治日报
当前,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犯罪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给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所不可避开的重要话题。
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联合主办的2023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论坛在京举行,旨在为推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最具有强制力和震慑力的方式,是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指出,探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问题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议题。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万勇介绍,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追诉知识产权犯罪、监督知识产权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集中统一行使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等职能,目前各省级检察院均成立了知识产权检察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开展综合履职。
万勇说,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2万人,同比上升49.7%。这些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侵犯商标权犯罪占比高,其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民生领域案件仍较为多发,部分案件中商标侵权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交织。二是新型侵犯著作权案件上升,除了制售盗版图书视频以及非法架设游戏私服等传统案件类型外,窃取复制网络题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非法爬取并传播他人作品等新型侵权案件不断出现。三是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危害大,商业秘密案件通常隐蔽性较强,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作案,在离职时带走商业秘密。从涉及领域看,被害单位既有传统制造型企业,也有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科技公司。
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之外,尤其是成立知识产权检察部门以来,更加关注强化知识产权领域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职能,近年来监督办案数量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监督案件1900余件,同比上升2.1倍。
在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刑法研究所所长田宏杰看来,知识产权案件在协同机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提升,这个协同机制既涉及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过程中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两法衔接,也涉及检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在信息和案件线索上的共享等方面的衔接,还涉及在诉讼体系内部的知识产权行政诉讼案件、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和知识产权刑事诉讼案件之间的衔接。
论坛先后围绕两个主题进行,分别为“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权利人的权益保障”和“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的实践难点”。论坛汇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领域的司法专家、高校学者、产业代表,为高校与司法实务界、产业界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平台,为推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贡献了智慧与力量。